他辅佐三代君王,当官52年从未犯错,后人却说:大清正是亡于此人
1820年,嘉庆帝突然暴毙,没有遗诏,皇位悬而未决,太后懿旨确立道光为新帝,但按规矩,得有先帝遗诏才算合法。
1820年,嘉庆帝突然暴毙,没有遗诏,皇位悬而未决,太后懿旨确立道光为新帝,但按规矩,得有先帝遗诏才算合法。
1840年10月的广州,暑气未消。两广总督府的梧桐叶簌簌落在青石板上,林则徐攥着那道“办理不善”的圣旨,指节发白。圣旨上说,他“误国病民”,革去钦差大臣、两广总督职——这是他亲手点燃的销烟之火,最终烧到了自己身上。
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期间,正是处于其仕宦逆境、人生低谷当中,但仍然不计个人荣辱,关注边疆安宁、关心百姓疾苦。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,充分展示其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博大胸怀,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。“格登山色伊江水,回首依依勒马看”
娃哈哈这事儿,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,我算是彻底看明白了。原来我们都小看了这位“娃哈哈公主”宗馥莉。
林则徐到广州前做了“功课”:1839年3月抵达广州前,他已通过幕僚收集了大量广州鸦片贸易的情报,包括洋商姓名、鸦片囤积点,甚至掌握了部分官员与烟贩勾结的证据。
谁又能想到,落后真的会挨打?事情有时候没那么复杂,但在清朝的皇宫里,“复杂”仿佛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底色。这不是虚妄,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冷冷事实。西方一步一变,整片世界在翻新出舞台,但清朝却拽着关闭的大门,把外面的喧嚣统统隔绝。说是闭关锁国,其实连“闭”都做得不彻
历史课本里轻飘飘的“割地赔款”四字,如何载得动一个帝国的黄昏?《南京条约》十三款条文如十三根毒刺,扎进大清命脉深处。而最痛的伤口,往往藏在冠冕堂皇的字句里。
18世纪中后期,是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。走在最前列的英国政府为了打开庞大的中国市场,支持和纵容英国鸦片商人,通过走私等非法手段,将在印度殖民地生产的鸦片烟土源源不断地偷运到中国内地。
1842年寒冬,一队囚车驶入伊犁城门。英国大使等着看林则徐冻成冰棍,却见西域将军跪地高喊:"恭迎林大人!"烤全羊的香气混着烈酒,竟把押送官灌得酩酊大醉——这不是流放,是道光帝亲手导演的"边疆升职记"!